近年来,随着健康管理类应用的兴起,以“辟谷轻断食”为代表的减肥APP因宣称“无需运动节食”“定制化瘦身方案”等概念吸引大量用户,但背后却频发虚假宣传、强制消费、退款难等问题。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,重庆远略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“辟谷轻断食”及关联应用“开练”“长相思”等多次因涉骗、服务缩水被投诉。2025年4月,更有用户指出其会员内容“动作演示竟是动画片”,且客服拒绝退款,矛盾持续升级。此类现象不仅暴露了部分健康类APP的监管漏洞,更引发公众对“瘦身经济”乱象的深度反思。
虚假宣传套路深
“辟谷轻断食”APP在宣传中强调“全球流行的间歇性断食法”,声称用户可“一周内看到身体变化”,并列举所谓“研究数据”证明其效果,如“体重平均下降5.6kg”。实际用户体验与宣传严重不符。多名投诉者反馈,付费后会员权益大幅缩水,例如承诺的定制食谱实为通用模板,动作指导仅以简陋动画呈现,甚至部分功能无法使用。
更隐蔽的虚假宣传手段在于利用专业术语包装伪科学。APP内介绍的“采宇宙能量”“吞日月精华”等概念,被知乎用户揭露为缺乏医学依据的玄学理论。而所谓的“自噬代谢路径”“排毒修复”等术语,虽引自轻断食研究,但被夸大甚至曲解。例如,实际研究中轻断食需严格医学监督,但APP却鼓励用户自行尝试,忽略潜在健康风险。
强制消费陷阱多
该APP被多次指控通过界面设计诱导消费。用户反映,其以“游客模式”吸引体验,但在制定计划后强制跳转付费页面,若不充值则无法查看完整内容,属于典型的“先锁需求后收费”模式。有投诉者描述:“一打开APP先制定计划,完成后直接弹出付费窗口,不付款连基本页面都无法浏览”。
价格欺诈问题突出。有用户指出,APP标注“7元/月”,实际扣款高达88元;另有“0元购”活动实为隐藏条款的打卡返现,要求40天内连续使用才可退款,但多数人因规则复杂未能达成。更恶劣的是,部分用户遭遇自动续费陷阱,退出年费会员后被系统默认为“永久会员”,且无法退款。此类设计涉嫌违反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关于知情权与公平交易的规定。
售后维权难度大
投诉记录显示,重庆远略科技对退款诉求普遍采取消极应对。2023年一例投诉虽最终完成退款,但用户强调“客服长期不回应,需平台介入才解决”。而2025年的多起投诉中,商家直接拒绝退款,用户被迫转向12315或司法途径。例如,某用户因会员内容质量差要求退款,客服以“虚拟服务不支持七天无理由”为由拒绝,尽管其未使用任何服务。
法律界人士指出,此类行为可能构成《电子商务法》中的“拒不履行退货义务”。根据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典型案例,类似“普通食品宣称减肥效果”的虚假广告行为,最高可处违法所得三倍罚款。目前针对APP虚拟服务的监管仍存空白,许多用户因维权成本高而放弃。
行业乱象待整治
“辟谷轻断食”并非孤例。工信部2025年通报的49款侵权APP中,“懒人轻断食”同样因违规收集信息、虚假宣传上榜。钛媒体分析指出,健康类APP常利用“全民减肥”风口,以“定制化方案”为噱头,实则缺乏专业支撑,仅通过数据可视化等表面功能吸引流量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标准缺失。目前,减肥类APP的疗效宣称无需临床验证,其算法透明度与科学性也无第三方评估。专家建议,应参照医疗器械监管模式,对涉及健康干预的功能实施备案制,并要求企业公开实验数据。平台需强化对自动续费、诱导付费等设计的审核,避免技术作恶。
总结与建议
“辟谷轻断食”APP争议揭示了健康管理类应用在商业化与科学性之间的失衡。从虚假宣传到强制消费,其套路本质是利用用户急迫需求与信息不对称牟利。此类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,更可能因误导使用引发健康风险,如低血糖、饮食失调等。
未来监管需从三方面发力:一是建立健康类APP的准入标准,强制要求涉及医学的内容需由持证专业人员审核;二是完善虚拟服务退款机制,明确“未使用可全额退”等细则;三是加强跨部门协作,如网信办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约谈违规企业。对消费者而言,需警惕“速效瘦身”承诺,优先选择有临床背书的服务,并保留支付凭证以便维权。只有多方合力,才能让健康管理行业真正走向规范化与专业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