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辟谷”的读音争议主要集中在“辟”字的多音属性上,其读作“bì”或“pì”的差异既有历史渊源,也与现代词典规范及学术考据有关。以下是综合分析:
1. 历史与典籍中的读音依据
“辟谷”一词源自道家养生术,最早见于《庄子·逍遥游》,描述神人“不食五谷”。在道教典籍中,“辟”多读“bì”,如“复辟”(君主复位)中的“辟”读“bì”,因其本义与法度、君主相关。
例如,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记载张良“学辟谷”,历代道教文献(如《抱朴子》《北史》)均沿用此音,强调其与修炼、成仙的关联。
“辟”在古汉语中有“bì”(法度、君主)和“pì”(开辟、排除)两义。汉代《说文解字》以“bì”为刑法本义,而“闢”(开辟)后简化为“辟”,导致两音并存。例如,“大辟”(死刑)在《辞源》《汉语大词典》中注音“bì”,但现代词典(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)多标“pì”。
2. 现代词典与学术争议
道家研究者和养生专家(如三明道人)主张读“bì”,认为这是修真文化的正统读音,与“避谷”的避世修炼内涵一致。而现代语言学者可能更倾向“pì”,因其更符合通用语音习惯。
3. 读音演变的可能原因
现代汉语中“pì”更常见(如“开辟”“辟谣”),导致部分使用者误推“辟谷”读音。传教士编纂的早期汉外词典(如1912年翟理斯字典)已记录两读并存现象,说明争议由来已久。
在养生、道教领域,“bì”仍为主流;但在大众媒体或非专业语境中,“pì”因易读性可能更普及。
4. 结论
“辟谷”读“bì”并非新改,而是保留了古汉语和道家传统的读音。现代部分词典标注“pì”属于语音规范化过程中的调整,但两者均未被完全取代。若强调其文化本源(如道家修炼),建议读“bì”;若泛指断食养生,则可按词典规范选择“pì”。